大闸蟹的历史文化
2024-07-13 阅读:88
据说在几千年前,人类的祖先已在江南的陆地上定居栖息,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,其中就有许多人从事捕捞水产的工作,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,创建出了鱼米之乡,大闸蟹也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。
在宋代,傅肱写过《蟹经》,高似孙在其基础上广泛收集研究资料,编撰了《蟹谱》,这两本著作较为完整地总结了当时古代研究蟹文化的成果,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大闸蟹的重要文献。在这些研究宋代及宋代以前蟹文化的著作中,详细介绍了当时多种螃蟹美食的做法。
比如“持蟹供”,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水煮蟹的方法,将螃蟹放在清水里煮熟,佐以调料,与朋友把酒持蟹,十分豪爽,这种吃法与如今的蒸蟹相似,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蟹的原汁原味。还有“尢可饕”,这是以蒿为辅料的螃蟹羹,据说鲜美异常,但如今会做的人少,且食材浪费较多。“洗手蟹”则是把蟹拆成块,拌上酒、盐、梅、姜、橙等腌制一段时间,洗手即可食用。“蟹生”是用生蟹剁碎,以麻油熬熟,加入多种调料拌匀即时食用,与“洗手蟹”类似,也属于生食。“酒蟹”在 12 月份制作,用清酒和盐浸蟹一夜,处理后加上花椒和盐,再用浸蟹的汁烧开冷却后倒入蟹中。“醉蟹”用糟、醋、酒酱等按比例腌制,风味独特,不过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,其腥味可能较重。“糖蟹”在唐代便是地方贡品,宋代依然备受欢迎。“蟹酿橙”选用黄熟且带叶的大橙子制作。“蝤蛑签”是用蟹肉制成的酱,如今因蟹价较贵且制作复杂,会做的人少。
大闸蟹不仅在美食制作上有着丰富多样的方式,在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。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的《咏螃蟹》诗云:“未游沧海早知名,有骨还从肉上生。莫道无心畏雷电,海龙王处也横行。”全诗未著一个“蟹”字,却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态写得活灵活现。宋代方岳在《次韵田园居》中描绘出“草卧夕阳牛犊健,菊留秋色蟹螯肥”的美景。明朝的徐渭在《题画蟹》中直言:“稻熟江村蟹正肥,双螯如戟挺青泥。若教纸上翻身看,应见团团董卓脐。”清代郑板桥做蟹画后题诗:“八爪横行四野惊,双鳌舞动威风凌。孰知腹内空无物,蘸取姜醋伴酒吟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三十八回中对赏菊咏蟹的描写:“螯封嫩玉双双满,壳凸红脂块块香。持螯更喜桂阴凉,泼醋擂姜兴欲旺。眼前道路无经伟,皮里春秋空黑黄。”更是留下了千古咏蟹绝唱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大闸蟹还被赋予了象征着和谐与团结的寓意。其名称中的“闸”字指两只螯之间的隔膜,象征着各种相异事物的分隔,而当两只螯合拢时则象征着和谐与团结,这种象征性使得大闸蟹成为祝福亲朋好友团聚、和乐融融的美好寓意。
大闸蟹作为一种食材,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使其成为备受推崇的美味佳肴。无论是直接蒸食、清炒、红烧还是制成各种蟹粥、蟹饺等美食,都能带来极致的享受。同时,大闸蟹的养殖和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。如今,人们不仅能品尝到传统口味的大闸蟹,还能享受到各种创新口味,如咖喱味、辣味、蒜香味等。在制作过程中,养殖技术的改进、蟹黄提取工艺的革新等,使得大闸蟹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。
阳澄湖作为大闸蟹的代表产地,这里的水质清澈纯净,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,为大闸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。蟹棚中的大闸蟹自由自在地生长,日夜捕食各种小动物和植物,使得它们的肉质更加饱满,口感更为细腻。
总之,大闸蟹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材,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象征。它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,也在文学艺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。